? ? 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的吳先生經營著一家橡膠廠。2019年,齊某來到廠里應聘電焊工,按計件結算工資。吳先生想與齊某簽訂勞動合同,可齊某卻以“先做一段時間試試,看報酬情況再決定是否長做”為由多次推辭簽訂勞動合同。
入職后的齊某工作表現積極,每逢節假日總是主動要求加班。然而,2020年底,吳先生接到齊某的辭職來電,而齊某辭職的理由竟是廠里不跟他簽訂勞動合同。
隨后,吳先生收到了三門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于齊某申請勞動仲裁的通知。吳先生這才意識到齊某不愿意簽勞動合同是另有所圖。由于齊某對仲裁委的裁決結果不服,遂訴至三門縣人民法院,要求橡膠廠支付未簽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及漏算的勞動報酬、高溫津貼、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經濟補償金等總計14萬余元。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查明,齊某在2016年到2020年期間,分別在上海、蘇州等地打過數起同類型的官司,其行為可能屬于典型的“勞動碰瓷”,法院認為齊某并非善意利用法律條文謀取合法利益。同時,橡膠廠已舉證證明其不存在不與齊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故意。
最終,法院判決駁回齊某要求被告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的訴訟請求,對漏算的勞動報酬、高溫津貼、合理的法定節假日、休假日加班工資及經濟補償金等1.5萬元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法官庭后表示,“勞動碰瓷”的手段多樣,但“碰瓷者”屢屢得手的主要原因還是企業合同訂立程序不規范,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依法合規管理經營才是防范“勞動碰瓷”的根本手段。若遇到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類似情況,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