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過網絡搜索“親子鑒定”一詞,映入眼簾的是大量鑒定機構的廣告,以及部分網站提供親子鑒定機構的黃頁服務。但這些機構資質如何,往往難以分辨,消費者在黃頁網站上看中了某家機構,實際咨詢中還可能被“貍貓換太子”。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某基因網利用某司法鑒定所信息招攬生意被判10萬元賠償金并賠禮道歉。
某司法鑒定所是一家具有相關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其在2020年5月陸續接到群眾電話,詢問其是否變更了機構住所地,還有群眾質問為何找其所作鑒定,出具報告的卻是其他機構。某司法鑒定所針對群眾反映的情況開展了查詢,發現通過網絡搜索其名稱,點擊相關詞條會直接進入某基因網。
隨后,某司法鑒定所安排其工作人員從基因網掛載的該司法鑒定所信息的網頁內點擊“預約檢測”,進入與“鑒定中心-張法醫”的聊天界面。然而,“張法醫”既非真正的法醫,也非某司法鑒定所員工,而是某基因網的客服員工。在“張法醫”的指引下,王某來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某醫大鑒定公司完成了相關的親子鑒定程序,然而某醫大鑒定公司與某司法鑒定所并無任何關系。
某司法鑒定所認為,某基因網未經許可,以其名義出售檢測服務,侵犯了其名稱權,遂將某基因網訴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權并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法院查明,某基因網是一家提供基因鑒定機構檢索功能的黃頁網站,進入網站搜索可見多家基因檢測機構的介紹及聯系方式,某司法鑒定所也在其中。相關網頁中還顯示可預約該司法鑒定所2739元起的檢測,2020年6月網頁顯示的預約人數為267人,11月時已漲到2563人。事實上,這家司法鑒定所從未授權該基因網將其信息掛載在網站上。
某基因網站辯稱,網站顯示的預約人數只是瀏覽數、點擊量,并非真正的成交量,且其掛載某司法鑒定所的信息只是為了方便客戶查詢,并非要以其名義招攬客戶,還幫某司法鑒定所免費做了廣告。同時表示,網站成立至今只和某醫大鑒定公司有過合作,但只是推廣,沒收過費用,目前該鑒定公司也已倒閉。
法院一審認定某基因網侵犯了某司法鑒定所名稱權,處以10萬元賠償金并賠禮道歉。某基因網站對判決金額不服,提起上訴。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對本案進行了二審。
二審期間,某基因網的代理人提出,一審判決酌定的賠償金額過高,其參考的預約人數實際上是瀏覽量和點擊量,而非實際預約人數;即便上述預約人數真實,也不能等同于實際成交量,實際成交量需以簽署合同數量、支付款項等進行認定。
對此,某司法鑒定所表示,某基因網并不具有相關資質,其合作單位已經倒閉,網站擅自使用某司法鑒定所的名稱進行宣傳,給鑒定所造成了不良影響。在基因網站有關某司法鑒定所的頁面里,可以看到有58人點評,那么可以推斷出至少有58人成交,按照其顯示服務的定價2739元計算,這部分成交額已達10萬元以上。
北京四中院對此案審理后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親子鑒定應找合規鑒定機構
法官庭后表示,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依法享有決定、使用、改變自己名稱,并排除他人干涉、盜用或冒用的權利。本案中,某基因網未經許可使用了某司法鑒定所的名稱進行商業宣傳,產生了讓人誤認為通過該基因網站可以預約該基因鑒定所基因檢測服務的效果,為某基因網吸引客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侵犯了對方名稱權的同時還構成了不正當競爭。
此外,實踐中還存在部分鑒定機構為了招攬客戶,通過精準捕捉客戶希望保護隱私的心理,對外宣稱無需本人到場、無需提供證件、郵寄即可檢測。但此種鑒定方式不符合規定,鑒定結果也不具有法律效力,無法用于落戶、遷戶、辦理出生證明、公證、移民、上學、收養、訴訟等法律用途。
本案中,對于判決理由,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法人依法享有名稱權。某基因網未經某司法鑒定所許可,擅自在自己經營的網站上設置對方的業務專欄信息,并同時對外開展具有同業性質的咨詢服務,以此獲取利益,不僅嚴重損害了被上訴人的名稱權等正當利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消費者、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
法官提醒,有親子鑒定需求的當事人應選擇具有司法鑒定許可證、“法醫物證鑒定”資質、計量認證、獨立實驗室,且鑒定步驟、時間、方法符合司法部規范性文件的鑒定機構,例如可通過登錄當地司法局官方網站查詢在冊的司法鑒定機構名單進行選擇。對于那些聲稱匿名鑒定、幾個小時即可領取鑒定結果的機構,當事人則要審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