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我國規定經濟仲裁多久?
根據現行規定,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如果案情復雜確需延期的,經法定程序批準可適當延期,但是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
經濟仲裁是一種和平解決經濟糾紛的方法,指經濟合同的當事人雙方發生爭議時,如通過協商不能解決,當事人一方或雙方自愿將爭議的事項或問題提交給雙方同意的第三者依照專門的仲裁規則進行裁決,由其作出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該第三者成為雙方選定的仲裁人(亦稱公斷人),或為仲裁機構。
經濟仲裁至少可以適用于以下兩個領域:
1、涉外經濟仲裁,主要處理國際貿易中帶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爭議。1956年以來,我國政府也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設立對外貿易仲裁委員會(現稱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海關仲裁委員會,負責解決對外貿易和遠洋運輸中產生的一切爭議。
2、國內經濟仲裁。專門解決業主與雇傭者,承包人與發包人、專職開業醫生與病人之間有勞資關系,權利、利益等的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規定采用仲裁的辦法解決國內經濟合同中產生的一切爭議。在我國一般只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仲裁委員會。
二、經濟仲裁和勞動仲裁的區別
1、仲裁的對象不同,勞動仲裁的對象是勞動關系糾紛,經濟仲裁的對象是經濟合同糾紛。
2、仲裁程序適用的法律依據不同,勞動仲裁適用《勞動爭議仲裁法》,經濟仲裁適用《仲裁法》。
3、仲裁委員會不同,勞動仲裁委員會是勞動局下屬的事業單位,經濟仲裁委員會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組織。
4、仲裁的效果不同,對勞動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對經濟仲裁不服的除有特定理由外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
經濟仲裁也適用于我國的仲裁法的,而仲裁法當中規定仲裁機構應該在接收到當事人的經濟仲裁申請書以后,在60天的時間之內作出仲裁結果,即使要延長,仲裁結果出具的時間也不能超過90天。經濟仲裁結果是具有絕對的法律效率的,如果不是因為一些特定的原因,法院對于經濟仲裁的結果也是認同的。